形意拳练功八字诀解析​,三体式站桩心法
发布时间:2025-07-24 来源:炼拳纪与修行手札 浏览次数:595
呼吸方法在形意桩功与行拳进程中贯穿始终。
往昔,受门户之见与保守观念影响,诸多武林前辈在传授技艺时,多采用身传口授的方式,仅允许弟子默记,严禁记录。长此以往,难免出现内容遗失或谬误,加之相关歌诀简略,令人难以理解,给后来的学习者造成诸多困扰。
笔者现将前辈所传拳经原文进行整理,归纳为练功八字诀,并加以详细解说注释,供形意拳爱好者参考借鉴。
练功八字诀
(原文)顶、扣、垂、抱、月、圆、挺、尖,此为桩功八字。这八字实则是桩功的关键要点,亦是形意拳的根基所在。但凡拳式站定,务必八字兼备。
头顶、舌顶、指顶,合称为三顶。
顶头竖项不仅是形意拳的要求,也是各类拳种与各派气功在姿势方面的共同要点。
其目的在于打通任督二脉的气路。
头部乃三阳之会,头上顶时,真阳便会向上冲。正头起项,面部壮实,凝神静气,此时真气会从海底升起,经下会阴向后,过命门,径直上达夹脊,再经玉枕抵达聪门。舌为心之苗,舌顶上颚,心火便会沿任脉下降,从而实现水火既济的功效。舌顶上颚,以鼻呼吸,可使任督二脉在上部连通。气从从门而下,经口进入,通过舌头,沿任脉下行至丹田。
自腰椎以下,将骨节打开,尾闾向前上方兜转,提肛缩肾,收缩小腹,如此任督二脉在下部得以勾通,进而使气形成滚滚流动的小周天循环。指顶可使气贯四梢,感觉变得灵敏。手腕不用力,同时沉肩坠肘,掌心微微向前塌,此为松腕。指顶腕松,有前伸之意却无前伸之形,气便会从肩井、曲池两穴,沿手臂而下,直接贯通掌指。气势有吞吐之态,掌中可旋转,具备推山入海的强大功力。
在三顶之中,头顶尤为关键,顶头竖项蹬足,是发力的根本所在。
试看马拉重车上坡时,塌腰、蹬后腿、顶头竖项以使出全力。练拳之人,为求内顺外合,气充力足,其拳式动作也必然要符合这一生理特点。
当做到三顶,内气畅通顺遂之后,足心上提,两腰眼同时微微上起,气便会从脚下升起,此时会感觉身子轻盈,步履轻快,行动转侧毫无迟重之感。恰似快步走过薄冰,提气疾行,如飞而过。昔日刘奇芝老先生曾言 “蛰龙升天机关在腰”,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脚趾弓扣抓地,手指如鹰抓物,两膀向前合扣,此为三扣。这是练习鹰爪大力法的姿势,也是形意拳的显著特点,正所谓“虎威鹰猛,以爪为锋,爪之所到,皆可奏功”。
两膀合扣呈现熊膀之势,自然能够拔背涵胸。这里所说的合扣并非用力前合,而是将肩放松,微微下沉,松开胸大肌、背阔肌和双头肌,拉开两片肩胛骨(俗称扇子骨),将两肩并穴以柔和之意松开向前一送,背部自然圆润,劲力也就随之产生。这便是内功经中所讲的 “松肩以出劲”。同时,还要惊起四梢,一齐用力,这便是练习大力的方法。
气垂、肘垂、肩垂,称为三垂。
三垂之中,气垂最为重要。气垂即气沉丹田,能够气沉丹田,则下盘稳固,中盘灵活,四肢敏捷。正所谓 “气沉丹田,身稳如山”。
想要气沉丹田,首先胸部要虚空,腹部要充实,横膈下降。太极拳名家郝家俊先生将这种状态形容为 “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形意拳前辈孙禄堂先生则称之为 “心肾相交,水升火降”。
气垂丹田的关键在于放松腰胯以上部位。而要放松这些部位,关键又在于沉肩。
沉肩与坠肘实则为一个动作,肘坠之后肩才能沉,肩沉之后胸肌、背肌才能放松,背部自然挺拔圆润,手臂自然变长灵活,整个身躯与上肢方能灵活自然,毫无抽扯游移之态。
两肘下垂,两膊自然圆润,既能够增强两臂发力时的吞吐之势,又可以护住两肋。一旦做出三垂之势,便可意催气,气催力,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内外上下浑然一体。
肩肘的作用极为重要,前臂若被制住,必须用肘化解,大臂若被制住,必须用肩化解。倘若肩肘僵直不灵活,整个上肢便会失去攻守能力,这一点不可不知。
丹田抱,心气抱,两膊抱,谓之三抱。
气从涌泉升起,降入丹田之内,要将气像抱住一个球一样存于丹田。这里的抱住,是指气在丹田中犹如鼎沸,处于存与放、动与静之间的微妙状态,切不可形成 “气贯丹田” 或 “入力丹田” 的情况。抱是自然而然的,贯则是勉强为之,务必切实注意。
想要发力攻击他人时,以自己丹田中的 “气球” 对准对方的 “气球”,径直而去,击发必定精准。心抱则精神凝聚,又称为 “神抱” 或 “神凝”。只有神凝,气才能畅通,所以神抱是丹田抱的必要条件,二者需同时体现,相辅相成。
神凝之时,精神高度集中,如同部队下达战斗总动员令,全体处于戒备状态,虽外表看似安逸,内中气势却在腾挪,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这是每一位武术家必须具备的功夫,若无此功夫,在格斗中难以取胜。
胳膊抱圆,肩沉、肘坠、背松,两臂便会相通,正所谓 “神通在背”。
若想做到三抱,站桩时必须顶头、竖项、抱胯、提肛、沉肩坠肘、拔背涵胸、提膝,还要提起全部精神,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祁州张鉴塘先生将此称为 “站功集力法”。长期练习,自然能够心凝神聚,气不外散,力达四梢。
月(曲)
胳膊微屈、腿膝微屈、掌向前塌而腕子微屈,总称三曲或三月。
形意拳的每个拳势,都追求既舒展又曲蓄的态势,不允许挺直僵硬。所以每一出势,都要做到三屈。胳膊曲是沉肩坠肘,肩向前送以发力的结果。膝曲是松腰、抱胯,膝下沉且向前纵的态势,腿便弯成半月之形,下盘劲力丰富且稳健。坐腕塌掌,伸缩自如,发力有吞吐之势,手腕自然形成半月之形,劲力连绵不断。
总体而言,三月体现了内家拳 “力以曲蓄而有余”“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的态势。四肢发力源于肌肉纤维的收缩。肌肉若预先拉长再收缩,便能发出更大的力量。实验表明,当肘与膝微屈到 135 度时,相关肌腱恰好被预拉到生理上的 “适宜长度”,此时肌腱收缩之力最大,做功最多。
因此,我们规定形意拳式的 “曲” 多在 120 度至 150 度之间。以 “三月” 之式与人交手时,浑身会有圆整的堋劲,关节富有弹性,伸缩自如,用劲连绵不绝。以此防守,只需运用腰腿的拧转,便能轻易化开对方之力;以此进攻,可随时发力,无需再蓄势,又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肌肉收缩力,所以力量迅猛且强大。
背圆、胸圆、虎口圆,谓之三圆。
这是内家拳用于接通任督二脉,以气催力发出内劲的关键形态。胸圆并非挺胸凸肚,而是既要挺拔,又要心窝微微内收,有胸出而闭的意思。胸圆之后,两肘方能得力,缠裹收放,攻守皆宜。做得恰到好处,两肘力量充足,呼吸顺畅;若做得过分,则会挤压肺部,对健康不利。背圆又称 “猴背”,背部有上拔之意,松开肩胛骨,肩向前送,脊椎自然能够节节松开。这便是内功经所说的 “撤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此时再松开两胯,气聚于丹田,桩步稳实,任督畅通,精气贯于头顶,力量从命门上至夹脊,分左右布于两膊。虎口撑圆,松腕塌掌,气贯掌指,一旦动作,便有吞吐蓄发之意。
身挺,膝挺、胳膊挺,谓之三挺。
只可有挺之意,不可有挺之形。肘仍要下垂,膝仍要微屈,腰仍要下塌。全身在放松状态下,不是往一起紧缩,而是有伸张挺拔之意,宛如立柱支撑倾斜之物,有立木顶千斤之势。
发力时,顶头竖项塌腰即为身挺。身挺可使头部正直,精气贯顶,脊骨拨开,督脉畅通。后脚蹬劲为膝挺,这是力量的源泉。沉肩坠肘往前送劲,是胳膊挺,拳家术语称为 “松劲”。
三挺齐挺,则命门真气直贯头顶,然后下至丹田。力量从脚跟而起,既正且直,直贯掌心与指梢。若做得精妙,其劲又软又硬,松如绳索系物,悍如清水流淌,美妙至极。
鼻尖、手尖、足尖谓之三尖。
但凡一举手,首先要查看三尖是否对准,是否在同一个垂直平面内,三尖是否与发力方向一致。只有三尖对正,才能发劲如放箭,发挥形意拳中 “直” 的妙用。但凡发力,必定起于后脚跟,经过命门到夹脊,分别左右顺着胳膊贯于掌指,如同刚性杆件一般,足跟微微一蹬,力便从指尖瞬间冒出。传递速度极快,且所传主力极大。
为何三尖一定要在同一垂直平面内?这是由力学中的平衡原则所决定的。
发力进击对方时,只有将对方击出,而自身稳如泰山,才是恰当的。从力学角度看,当击中对方时,自身的重力、后足蹬地的反力与击中对方时来自对方被击点的反力,这三者应构成一个平衡力系,自身才能稳固。
而三力平衡的必要条件是共同作用于同一平面内且汇交于一点,只有三尖相对才能实现上述三力的平衡。反之,若三尖不对,这三力便可能形成对自身重心的不平衡力矩,在此力矩作用下,击中对方的同时,自身也会产生旋转或移动,无法保持中正安舒,这是拳家的大忌,不可不知。
三尖对正是对自身的要求,将劲作用到对方身上能否打动对方,还需掌握 “端、的” 二字。
发力时,手掌与对方身体相接触的着力点,叫做 “端”。力发出后要从着力点直贯到对方身上的另一点,那个点叫做 “的”。端和的将连成一条直线。能否打动对方与 “的” 的选择密切相关。根据个人实践经验,若将掌放在对方前胸而意在对方后背,即 “的” 在后背,是难以打动对方的。对方稍一涵胸转腰就能化解。
若意在对方命门,也就是说攻击的是从对方前胸直贯对方后腰的这条直线,则对方上半身会僵而不化,不换步就无法化解。若将 “的” 放在对方后脚跟上,则对方全身会像一根硬棍,既不能转腰也不能换步,一发力就能将其打出去。两人进行研究性实验,很容易证明这一点。但在两人较技时,化发在瞬息之间、毫发之际,时机稍纵即逝,若非平时刻苦锻炼且有深厚功夫的人,很难做到。
周身八字二十四法是一个有机整体,并无先后主次之分。每一个动作姿势,都要处处符合要求,不可有所侧重或偏废。因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机体,一肢动则百骨相随,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方面过度或不足,往往会导致其他方面的不足或过度。一点不正确,常常会引发整体姿势与劲路的错误,务必切实注意。
初练时要慢不要快,要严格要求,不可大意。每一个姿势在基本正确的基础上,要反复练习十几万到几十万次,甚至上百万次,才能形成动力定型,少了是不行的。希望学习者要有耐心、决心和恒心,切勿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昔日刘文华先生在清华大学教拳时,为方便初学者掌握,特意提出了练法八要:谷道提、三心并、三意连,三尖对、五行顺、四梢齐,心要晦,眼要毒。
谷道提即提肛。
三心并,即顶心往下,脚心往上,手心往回,三者合于一处。顶心往下,上之气可下注于丹田;脚心上提,下之气可上行而注于丹田;手心往回缩,外之气可回聚于丹田。三心并,气便归于一。
三意连,即心意、气意、力意连为一体,也是要做到内三合的意思。三意中以气意为主,气意练好则可内应心意外帅力意。
三尖对即前面所讲的三尖。
五行顺即 “内五行要顺,外五行要随”,架势所到之处,力气随之贯注。
四梢齐即舌齿爪甲毛发一齐发动。
心晦指的是练功时心意安静,不慌不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神不外散。
眼毒有疾敏之意。练功时要提起精神,内气充盈,气下于海,光聚天心。目有神光,锋芒可射人。切不可萎靡涣散。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拳艺精进!!!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603516977@qq.com。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截止到:2025-07-25 23:34

已入驻名师:68人

已入驻传承人:146人

联系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联系信箱:603516977@qq.com

总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西店A区51栋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