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
发布时间:2025-07-22
来源:武博鸿天 浏览次数:757
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又称“岳山八极拳”。所谓开门,指以“六大开”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之意。拳称八极,乃沿用古代有九洲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结,“八宏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即八方极远之意。八极拳的特点是:简洁朴实、势险节短、猛起猛落、硬开硬打,发力刚烈,并发哼、哈二声,以气催力。八极拳的功法以闯步、震脚、两仪马步蹲桩、磕桩、靠桩、打桩、踢桩、七星桩为主。八极拳的套路有:八极小架、八极对接、六肘头、刚功八极、八极新架、纯阳剑、四门刀、六合大枪、梅花枪等。
八极拳的5个技法特点:
一、劲要崩、撼、突然
八极拳以刚劲为主。劲要崩指发力时动如崩弓,富有极大的反弹力,蓄而后发,犹如崩山之势。劲要撼指不发则已,发如炸雷,这是八极拳瞬间发力的显著特征,即一是猛烈骤然发力,使人猝不及防;二是发力时以人体为中心向四外辐射发出,像炸弹在空中爆炸一样,犹如撼岳之势。突然指在招势的变换上、劲力的收放时和方法实用上都要突然毫无先兆,急如闪电惊雷,不及掩耳。
二、意要正,身要直
意正有两层念意:第一,意念要正。练拳时要心静意清,排除一切杂念,练拳想拳,以意念引导动作。第二,内存惊慌、狠毒、猛烈、神急八字真意,这是实战中对心法的要求。“惊慌”是要以惊天动地的气势先声夺人,使对手惊慌失措。“狠毒”是指举手不留情,要以最大的力量、最奇的招法,击打对手最薄弱的部位。“猛烈”指以摧枯拉朽之势猛击硬攻,势在必夺。“神急”指以压倒一切的精神与气概,迅速出击,使对手无还手之力。总之,要求意动,功发,拳脚随意所向,力求以神显意,以意发功,以功催力,意在拳先。身正是指立身要中正,不歪不斜,由此才能拳走中心,力从腰发,招打中心,占据中心,做到“守中、保中、居中、打中”。身正也是八极拳“身法九要”中的第一要,只有做到意正心直,才能利于“松肩气下”“气力贯通”和“立身中正”。
三、肩要松,气要下
松肩与气下有着连带关系,运动中肩松不下来,气就难以下沉,就会造成耸肩、缩颈、气浮。人体运动以关节为支点,以肌肉为动力,以骨骼为杠杆,如果耸肩,肩关节肌肉紧张就使肌肉运动的初长度缩短,也就限制了上肢的快速发力动作,耸肩、气浮也会使重心上提,根基不稳、气力难以贯通。八极拳的沉气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发力时常旺气发声,以气催力。
四、胯要抖,腰要合
八极拳身法的要求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抖胯、合腰。这不但是技法的要求,而且是实战的要求。八极拳的发力应处处体现出突然、猛烈的整劲,这就必须身体各部位协调配合,一动全动,充分发挥出人体的潜能。腰胯是连结上下肢的纽带,是发力能否突然、爆发的关键。例如“上步撑捶势”中,后脚向前下跺、碾落踏闯、进步成马步撑捶时,一定要抖胯(坐胯)、合腰(拧腰),加之蹬足、顶膝,两臂前伸与后拉之合力,形成周身上下完整一气的整合劲,才能完成身如弓、拳似箭的发力。若胯不抖转,腰不旋拧,则不可能将身劲贯注于前手上。
八极拳在实战中非常注重腰胯力,在近身短打、挨傍挤靠时,无一无时不是借助于合腰抖膀的旋转力,以达聚周身于一点之功效。
五、脚要震、碾,步要闯
震脚也叫跺子脚,是八极拳中的典型动作。震脚时,五趾抓地,并发“哈”的擤气声,以助发力。擤气时要舌舔上腭,气沉丹田。
震脚分为五种:
1.单足震,一脚提起后向下震落。
2.双足震,双脚跳起后同时落地的震脚。
3.上步震,向前上步的震脚。
4.退步震,向后退步的震脚。
5.碾震,全脚掌着地开始,足跟提起外转震落,并发“哼”声。碾震亦称跺碾步。
闯步亦称拥搓步,是八极拳中的重要步法。闯步就是一脚原地震地之后,另一脚快速向前冲趟而出,身体也随之向前冲闯撞击,贴身近发,硬进紧攻。
八极学自创立门户始,就遵循“一练拙力如疯魔,二练软绵封闭拔,三练寸接寸拿寸出入,四练自由架式懒龙卧,式练五行周身合(筋、骨、皮、肉台),六练五脏(心、肝、脾、肺、肾)气功到”。这六条宗旨,旨在内、外兼修。八极拳法不仅讲究技击之术的兴武之道,而且讲究健身、防病、治病的养生之道。
根据八极拳历代宗师的传授,结合中医学,笔者归纳整理了八极拳内功五法。
此内功五法,是根据(易经)之哲学思想创作的动、静桩功。
什么是易哲学呢?
自然界天与地,日与月,昼与夜等相对的现象,以此产生它们之间相对的性质,这种相对的性质十分抽象,这种抽象性就是易哲学的起源。《系辞博》中说:“另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学区别这种相对的性质,名曰期、阳。太极,是阴阳米分,天地浑沌之初,太极因为大到极点,而物极必反,必然出现分化,故阴离阳分,形成天地。阴阳分,则两仪成。现代人称阳为正,阴为负(用“+,-”表示)。《系辞傅》中又说:“生生之谓易”。生生即变化。古人将生生不已用符号“一”代表,叠起来成≡≡卦,名曰乾,将阴的用符号“-- --”代表,叠起来成狂排卦,名曰坤。宇宙间所动皆包容在方生方逝,非逝不生,非生不逝的原理中。
何为八极拳?正所谓“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太极变化能识未来之事,八极变化有扶弱敌强之能也。
八极小架采用易学暂理传拳。八极拳谱中说:“无极动则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分八卦。内批四郎宽拳一套,冲天炮、闭地肘、合手者。
六合也:批六大开拳一套,六合枪、六合刀也。跪膝者,南北二极也,摞手者,天转也,腰步盼,前顺后也,八极者无极归原也”。
八极小架俗称为蹲架子,即两仪顶,两仪顶是八极拳变化的母系,是区别其它武术流派的典型动作之一,含有易学之理。两仪顶的变化动作如冲天炮、闭地肘、大缠、小缠、跪膝、胯打等。将这些动作组合起来,就成了发力爆烈的八极拳。因此,八极拳单打套路是由两仪顶变化而成的。四象变化又组成了四郎宽。然而这些变化均含有易哲学之理。因此,两仅顶囊括了八极拳的基本功和基础哲学理论。
八极拳入门,开始练习的基本功是两仪顶,两仪顶练习,对于八极拳法练成与否起着极大的作用。
两仪顶也是八极拳内功之静桩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须配有悬肢指功、八极五行功、八极行气功、顺逆呼吸功等功法。
第一功:两仪站桩功
两仪是阴阳之首,谓之乾坤,天地,父母。两仪站桩功即两仪顶。
动作说明:
1.站马步桩。双足距离比自己脚长约3倍。下蹲时大小腿夹角105°左右。两足平行,足尖稍内扣。
2、右(或左)手握开口拳,劳宫穴向上,屈前肘,置于胸上腮下。左(或右)手握开口拳,劳宫穴向下,屈肘挎于胸乳下侧。
内力分部说明:
1.全身分力图:双足各5/10,头提顶4/10,身下坠6/10.前肘4/10,后肘6/10。
2.双腕内扣与大、小臂弯屈处、肩部三点撑圆,双肩与背延伸线撑圆(含胸);脊椎与臀部延伸线撑圆;裆部稍内裹撑圆。
要领:头顶蓝天,足踏清泉;怀抱婴儿,两肘顶山。
“头顶篮天,足踏清泉”为纵向上下支撑:“两肘顶山”为横向左右支撑。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上、下、左、右整体形成十字形支撑。“怀抱婴儿”,后胸为阳,前胸为阴,形成胸内、外双重圆支撑。这样形成整体模式争。身体的四肢八节、各个局部都形成数个大大小小的白模式。如左右手均内扣,成内圆支撑:右手心(或左手)托天为阳,左手心(或右手)盖地为阴,右手随肘向右支撑为阳,左手随肘向左支撑为阴,形成双手局部的审模式。双足、双臂、双腿、裆部等亦如此。整体模式如此,局部也要如此,形成这样“内圆外棱”的模式就是八极拳“四正四偶”的变化之源。
"头顶蓝天,足踏清泉”即上通百会,下贯涌泉(五指抓地,悬涌泉穴)。"怀抱婴儿”,即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能疏通十二经络,任、督二脉。这是两仪站桩功人体结构合理行功的医学之理。
第二功:悬肢贯指功
"两仪生四象”,何为四象?易学一说金、木、水、火;一说东、南、西、北;一说春、夏、秋、冬;一说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八极拳法根据易哲学认为,两仪的纵向变化为四象。两仪顶的纵向变化形成了八极拳单打之套路。悬肢贯指功能提高四肢八节的内外功力,对于八极拳的练成是很重要的。
动作说明:
1.站马步桩,两臂向左右自然伸展,上举过头,向前平放,双腿随之缓缓蹲沉。
2.意想左手劳官穴,然后意想移至左臂曲池一左肩井一右肩井→右曲池→右腓宫→左劳宫(女性以右手劳宫穴开始)。这样缓缓意守数圈。
3.两手变举,由马步变成左弓步(或右弓步),两臂缓缓伸开掌呈荷叶型,意想由左手(或右手)中指的十宣穴一劳官一曲池→肩井一曲池→劳宫一十宣。缓缓意守数次,左右臂各一遍。
4.站马步桩。十指缓慢用力卷握成拳,复伸开。循环数次,意守十宣穴。
5.两臂外展,挺胸展肩,双掌外翻,身体慢慢立起。然后身体下沉,手臂下压。下压时劳宫穴向下。如此做功数次。
要求:身体保持端正,形正则气顺。沉肩坠肘,全身放松,动静相因,表里相循,由动入静,以静制动,以柔济刚,意行导脉。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和延年益寿之宗旨。
第三功:狮子抱球功
“四象分八卦”,何为分八卦?八卦之成立,以阴阳之首乾坤为卦之父母,而生六子:震、巽、坎、离、兑、民六卦,又相重而为六十四卦。因此,八卦为易学之根柢。八极学法采取了这一暂理。八极拳法以乾为纯阳以坤为纯阴而生六子,即“六大开”的理论。六大开之顶、抱、单、提、传、缠为六种不同方向的力,互为横向变化时,有机配合而相生之招为“八大招”(八打招)。一卦分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八极拳法一招生八招,八八六十四招。八卦易学哲理在八极拳法的应用,使拳法复杂的变化,以重积八卦的意思来加以解析。八极拳的横向变化,以“内批四郎宽拳一套”来表示六十四招的变化原理。四朗宽拳的代表动作是狮子张口或称狮子抱球。四郎宽拳论曰:“拳起叠手左右翻,拳落定梁锁下盘,点裆腰步三点手,亮翅盼前亦顾后。狮子张口挂塌进,单连音子拜观音”。所谓叠手、拜观音均是狮子张口之形的变化。“盼前亦顺后”加重了重积八卦的变化推理。因此,狮子张口又可称为八极拳法的母系动作之二。
动作说明:
1.双臂左右伸开,双手上举过头,再向前方平伸,双掌心劳宫穴相对成抱球状,身体随之缓缓下蹲成马步。
2.意想双手劳宫穴,双手由抱球慢慢向左右拉开,复又慢慢相对相抱。似有一弹黄在双手心中一压一拉,反复运动。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身躯放松自如,随之微微左右摆动。
3.双手成抱球状,左右手心相对,上下、左右翻动,腰胯随之自然运动,步形不马、不弓、不丁、不八,双腿随之自如而动。双足原地微动。意想抱一铁球,意随球动。
要求:此功与悬肢贯指功要求大致相同,练此功以柔为主,用意不用力。通过练此功,要全身放松,打通气、血、经络,打开劳宫,为行气创造条件,达至气到力到。注意,练此功,双手心应产生较强热感,否则就是练得不对。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603516977@qq.com。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截止到:2025-07-23 13:04
已入驻名师:68人
已入驻传承人:14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