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与中医养生
发布时间:2025-07-08
来源:少林与太极 浏览次数:728
在少林武术界,有“拳成于医”之说,也有“拳医相融”之说,更有“禅武医”之说。这些说法源自少林武术诸多拳理和方法是在中医理论学说和医疗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展开来说,中医的整体观念、藏象学说、精气神学说、经络学说、骨伤、药方、气功、养生等对少林武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基于中医整体观念的少林武术
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而完整的有机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受此影响,第一,少林武术形成了内外六合之法,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为外三合。六合是身体内外的协调一致,为少林武术的核心理念和制胜法宝。第二,中医认为当人体局部病变时,应着眼于整体的病理反应。因此,少林武术则不偏重于单个的一拳一腿,而讲究浑身的“整劲”,要求劲力齐整,拳功一体。有拳谚云:“万拳求一力,万力求一整;手眼身法步,周身是一家。”第三,受中医整体观念的影响,少林武术将禅宗、武术、中医融为一体,形成了“禅武医”文化。这是一种全身心整体修炼文化,注重“内修”和“外练”,讲究日常练拳,不忘参禅;以慈悲为怀,忌好勇斗狠;静心修行,养生护身。其核心是以禅修心、以武健体、以医养身,被视为“少林三宝”。坚持练习,功成艺就,内养精神,外强体魄。
二、蕴含中医藏象学说的少林武术
中医的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中医认为人体有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心属火,开窍于舌;肝属木,开窍于目;脾属土,开窍于口;肺属金,开窍于鼻;肾属水,开窍于耳。受此影响,少林武术形成了“闭五行”的拳术法则。“闭五行”的“五行”有内外之分,“内五行”是指心动勇力生,肝动火焰冲,脾动大力功,肺动沉雷声,肾动快如风,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此五行运化于内,则真气可生之。“外五行”是指舌、目、口、鼻、耳。此五行表现于外,则真气可通之。“闭五行”者,聚之真气,安之五行。具体来说,头顶百会,竖肩沉肘,含胸实腹,提肛缩头,脚趾抓地,气沉丹田,则真气可聚之。手不离胸护心肺,肘不离肋护肝脾,侧身以保两肾,则五脏可安矣;舌顶上颚处,撩眉和睁目,口唇微闭合,鼻尖朝着前,摇头救耳门,则五窍可安矣。真气既生而聚之,五脏五窍既已安之,起无形落无踪,手似毒箭,身如弩弓,神力可发矣。正如拳谚所说:“天地交合,云遮日月,武艺相争,先闭五行。”
另外,少林武术吸收了“六字诀”健身功法的相关内容,六字是指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分别对应着肾脏、脾胃、少阳三焦、心脏、肝脏、肺脏,口吐六音,可宣泄身体脏腑之浊气,起到调理脏腑之作用。
三、隐含中医精气神学说的少林武术
常言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之本,三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以中医精气神学说为指导,少林武术注重内练精气神,如《少林拳术秘诀》云:“少林五拳,各有其妙用。龙拳炼精,蛇拳练气,虎拳练力,豹拳练骨,鹤拳练神。”
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生殖繁衍、促进生长发育、生髓充脑、养骨化血、濡养脏腑的生理功能。精者,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源于父母先天遗传;后天之精源于五色、五味之饮食。由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人体能量的来源与补充,少林武术把养精固本放在首位,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的生理功能。因此,少林武术注重培养元气和调节气息。在培养元气方面,元气,是由先天而来,藏之于肾,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具有温煦作用。元气损耗,则生命枯萎;元气充盈,则生命旺盛。由于腰为肾之府,少林武术注重腰部的练习,以达到强腰健肾、培养阳气之目的。在调节气息方面,论捶,而必兼论气。气主于一,实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吸气有一,贵乎缓;呼气法多,贵乎急。急而发音者,雷声也。雷声常见有五,谓“呀”“呜”“哈”“咦”“威”,皆出气也。此五声须功夫练到火候,自然发出,不可强求。少林武术的音调内气,有助于发力、增强气势和抗击打能力,尤其是可以震慑敌方,使拳术威风凛凛。另外,发声有助于排除体内浊气,具有一定的健身作用。
神是由气化生而来的,有元神和识神之分,控制人的精神活动。“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养心调神,以静为主;形体养护,以动为主。动静且适宜,形神才兼备。
四、源于中医经络学说的少林武术
中医的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通路系统,它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为直行的主干,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络脉为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经脉与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构成了人体的经络系统,其中分布着三百六十五个人体腧穴,它们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中医经络学说是少林武术点穴术的理论基础。点穴者,为擒拿法之妙,技击法之冠,是少林家传武技之瑰宝也。它是在人体腧穴处施加某种刺激手段,阻断经络、脏腑的气血运行,以达到制服敌人之目的,或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以达到救治病人之目的。它的练习通常有以下四个步骤。第一,要识记人体诸穴的名称和位置。德虔和素法在《少林打擂秘诀》中记录了擒拿二十四穴歌、致命三十六穴歌、点打二十六穴歌、十八残穴歌、晕厥急救穴等。第二,要按照时辰点穴。万籁声在《武术汇宗》中罗列了少林武术所传按时点穴秘要。文中云:“最紧要为十二大穴时辰。打穴中为:子时人中穴,丑时天庭穴,寅时乔空穴,卯时牙腮穴,辰时双阴穴,巳时将台穴,午时脉腕穴,未时七坎穴,申时丹田穴,酉时四海穴,戌时下阴穴,亥时涌泉穴。”第三,要借助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或器械,如一指禅、二指禅、铁砂掌等徒手功夫和判官笔、铁扇等兵器。第四,要掌握点穴实战技法。德虔和素法在《少林打擂秘诀》中记录了拿脉秘技诀,诀曰:“拿法绝招秋月传,三十二招镇嵩山。招招降邪败如土,惩恶除暴安良善。一招浪里抛浮球,马后挂掌阴招还。……。”
鉴于少林武术点穴手的真功绝技,切记不可乱传,所习之人应多举善事,切莫伤人。若见晕厥者,可指压龙泉穴、人中穴、涌泉穴,及时救治,直至复醒。其它点穴治疗法,因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赘述。
五、结合中医骨伤的少林武术
少林拳谱云:“擒拿者以五本为要,五本即骨、筋、肌、络、穴。”骨是一种器官,由骨膜、骨质和骨髓以及血管、神经等组成,起着支持、保护、杠杆、造血等功能。正常人有206块骨,骨与骨之间通过结缔组织相连,形成骨连结,骨连结有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间接连结就是通常所说的关节,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韧带、关节内软骨和关节唇组成,是运动系统的枢纽。骨与骨连结构成骨骼,形成人体的支架。骨骼上附着的肌肉称为骨骼肌,由肌腹、肌腱、血管和神经构成,是运动系统的动力器官。全身肌肉呈对称分布,共有约600余块。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
少林武术与中医骨伤紧密相连,基于人体的解剖生理结构,少林武术形成了擒拿术、解脱术、卸骨术、正骨术等一系列技法体系。少林有擒拿十八法,分别为锁法、扣法、切法、压法、拧法、裹法、绕法、点法、拿法、缠法、踩法、拌法、跪法、掐法、踢法、靠法、甩法、撞法。对应着擒拿术,少林武术有解脱三十二法。少林武术卸骨术主要运用捏、卸、推、揉等方法,形成了卸骨十九招,分别为张九推碑、借力卸臂、巧拿后项、老婆拐篮、金肘破心、伏虎擒羊、偷取虎腿、鸣阳取阴、顺势拧绳、回马取阳、空城放箭、拿卸大腿、回马望槽、打破金碗、夺臂拿耳、顺风打蛇、巧拿髋胯、金鸡锁喉、文王拉纤。对应着卸骨术,少林武术有正骨之法,如摸骨、接骨、端骨、提骨、按摩和推拿等手法。
六、融合中药方剂的少林武术
中药方剂是根据配伍原则,总结临床经验,以若干药物配合组成的治病药方,一般由主药、辅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少林武术与中药方剂的结合源自武僧日常习武和行军打仗时受伤看病。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中已流传了不少伤科方药。如南朝宋齐竺的《深师方》记载了“疗坠落淤血”汤方、“疗折腕伤筋骨”膏方等药方。唐初,十三棍僧中的昙宗等人精于伤科医术,开创了少林伤科。宋代军阵中医者多属少林伤科。明代,少林月空和尚率僧兵抗击倭寇,自备军中急救良药,如少林行军散、八珍丹。清代,民间已流传《少林寺十二时辰十二穴秘方》《少林寺军阵伤科秘传》等。20世纪80年代,少林寺德虔整理出版了《少林寺秘方集锦》《少林寺伤科秘方》等书籍,利国利民。
如今,少林武术药方大致有五类。一类为晕厥急救方,如用生姜60克、胡椒粉3克,水煎服两碗可治愈。二类为内外止血方,如外伤出血者,取鲜马灯草揉碎按压于伤处,可止血。三类为消肿止痛方,如腰伤疼痛方(略)。四类为整骨接骨方,如治伤骨筋折方:生枝子30克、生乳香15克、公鸡五尖、老面30克,捣烂敷在伤处,接骨续筋。五类为伤后补养方,如少林大力丸:沙苑蒺藜、黄鱼胶、全当归、生地各500克,磨成细粉,加入蜂蜜2000克,制成药丸,每丸6克,成人每次2丸,每天服用2次。
七、汲取中医气功方法的少林武术
长时间坐禅,会导致食欲不振,经络不通,阴阳失调。针对这种情况,僧人们“师法自然”“象形取义”,创编了一些健身之法、养生之道,其中以少林易筋经最为著名。少林易筋经属于气功中的导引术。气功是人体在放松状态下,运用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开发人体生命潜能,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康复身心、强身祛病、延年益寿的身心锻炼方法。如吐纳、导引、胎息、服气、调气、行气、内丹、坐忘、存思、守一、炼神等。
以中医气功实践为指导,少林武术健身功法将调身、调息、调心寓于身体练习中,简称“三调”。调身,是指练习者按照技术动作要求,通过全身的运动,提高内脏功能和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韧带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起到柔筋健骨、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的作用。它要求练习者形体放松,以意引体,动作刚柔相兼、连绵不断。调身要注重与呼吸方法的配合,这就是调息。一般情况下,它要求当动作为开、伸、起、收、蓄时,配以吸气;合、屈、落、放、发时,配以呼气。调息有胸式、腹式、提肛和鼻吸口呼等四种呼吸方法。不同的运动需要不同的呼吸方法,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的呼吸为胸式呼吸,主要在完成腹肌紧张的动作时应用。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为腹式呼吸,主要在完成胸廓固定而便于发力的动作时应用。提肛呼吸是提肛和呼吸相结合的练习方法,此法要求吸气时收提肛门及会阴部肌肉,呼气时放松肛门及会阴部肌肉。鼻吸口呼是呼气吐音、运气发声。调息不能刻意追求,有时呼吸方法混合使用,所以顺其自然才能神息结合、形气相合。调心是指将心理调节到良好的状态。调心首先要入静,静可增强注意力,使意念归一,正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再之,调心应顺其自然,无念忘形,无执无痕,无为无待,心理才得以平衡。调身、调息、调心三者相互作用,协调一致,方可使身心和谐统一。
八、兼容中医养生思想的少林武术
养生,即保养生命,是指遵循生命发展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保养身体,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之目的。“养生”一词,首见于《庄子·内篇》。关于养生的思想,古人多有论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阴阳四时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随着中医养生思想的不断发展,顺应自然,已成为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
以中医养生思想为指导,少林武术特别重视调阴阳、顺四时。调阴阳主要是形神共养。身形可通过避开六淫、时常锻炼、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有节来调养。如少林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一式,可增益气血;“两手攀足固肾腰”一式,可保精护肾,培补元气;“五劳七伤向后瞧”一式,既可缓解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疲劳,也可降低七伤(久听伤脑,久思伤神,久视伤血,久睡伤气,久坐伤肌,久站伤骨,久行伤筋)的风险。心神可通过清净、修性、气功等方式进行。如少林坐禅可缓解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顺四时而是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敛、冬藏”的自然规律,考虑天时、地利、人和、气候、方向等因素进行练习。如少林禅法歌诀曰:“站禅宜在殿檐下,万籁无声晨与晚。两足开立同肩宽,垂臂屈肘下腹前。闭口眯视鼻尖下,全神贯注津液咽。每日早晚坚持练,心宽意欢寿无边。”
少林武术源远而流长,中医养生博大而精深。中医养生为少林武术汲取营养提供了土壤,少林武术为中医养生丰富完善提供了动力。两者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拳起于易,理成于医”高度概括了少林武术与中医养生之间的密切关系。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603516977@qq.com。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截止到:2025-07-13 20:56
已入驻名师:68人
已入驻传承人:14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