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343人浏览过
中国传统武术拳法
全 称:武式太极拳
创始人:武禹襄
传承人:已入驻 5位传承人

微信公众号
武式太极拳二维码
武式太极拳作为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自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由河北广府武禹襄所创,至今已走过 170 多年的岁月。它不仅是一套精妙的拳术,更在社会的文化、健康、教育等诸多层面留下了深刻印记。
一、文化传承与交流的桥梁
武式太极拳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武术深度融合,堪称哲理化拳派的典型。其拳理深深扎根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经典著作,汲取道、儒、释等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辩证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晶,无愧 “国粹” 之名。
在国内,从发源地永年广府镇出发,武式太极拳不断向各地蔓延。各路名家纷纷开设拳馆、举办培训班,通过师徒口传身授,让古老拳术薪火相传。各地武式太极拳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像永年广府武氏太极拳研究会等,积极开展活动,进社区、进学校,把武式太极拳带到大众身边。同时,各类武式太极拳著作相继问世,从郝振铎的《郝为真氏开合太极拳术》(手稿)到郝少如的《武式太极拳》,再到翟维传等人的相关著作,为爱好者提供了理论学习的宝库,促进了武式太极拳在国内的传承。
放眼国际,武式太极拳也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辐射力。自上世纪 80 年代起,众多拳师走出国门。施雪琴应日本函馆市太极拳研究会邀请赴日,刘积顺前往新加坡、美国开设训练班,高连成多次赴日授拳并助力成立相关研究会,钟振山也远赴美国参加国际太极拳论坛并开办培训班。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通过武式太极拳,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它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闪亮名片,增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二、促进身心健康的良方
武式太极拳在健身养生方面功效显著。从生理角度看,其拳架动作讲究一步一桩、虚实分清,通过不断调节重心平衡,犹如活桩功,有效锻炼人体骨骼肌肉,增强肢体力量与稳定性。练习时呼吸自然,引动内气在体内运行,达到 “腹内松静气腾然” 之境,锻炼了内脏器官,促进气血循环。长期习练,有助于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压、心脏病、肺病、关节病、胃肠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
在心理层面,武式太极拳强调 “意气君来骨肉臣”,注重意气运动。要求习练者 “心静”,在平和、安详的心理状态下,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脑力、体力的无端消耗,缓解生活中的压力与焦虑,提升心理韧性,实现身心和谐统一。这种身心兼修的特性,让武式太极拳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优质选择,契合现代社会对身心健康的重视与追求。
三、助力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
在教育领域,武式太极拳正逐渐崭露头角。不少学校将其纳入体育课程体系,让学生从小接触这一传统武术瑰宝。学生通过学习武式太极拳,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比如在永年,全区中小学开设太极拳课程,众多学生在一招一式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承武术精神。
武式太极拳还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以武会友,它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搭建起交流互动平台,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的人因共同兴趣相聚,打破隔阂,增进交流。各类武式太极拳比赛、交流活动频繁举办,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历经岁月洗礼,武式太极拳从历史深处走来,在现代社会持续绽放光彩。它在文化传承、身心健康促进、教育及社会和谐等多方面的显著影响,充分彰显出传统武术的强大生命力与时代价值,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弘扬与发展,让这颗传统武术明珠在未来闪耀出更夺目的光芒。
武式太极拳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