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不是神话:揭秘力量放大缩小的核心奥秘
发布时间:2025-07-23
来源:炼拳纪与修行手札 浏览次数:210
京武功夫如是说:
如今,不少人对中国传统武术持怀疑态度,觉得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一个成年人的童话故事。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看到这样的现状,我既感到悲哀,也为人们的肤浅感到可笑。我们不了解的事物,就别急着下定论,好吗?
其实,传统武术并非神话,它的奥秘就在于力量的放大与缩小。
什么是力量的放大与缩小?顾名思义,就是放大自己的力量,缩小对手的力量。
这可能做到吗?作为一名热爱武术且练习多年的人,虽然功夫不算高深,但也有一些心得,还见过许多武术高人。凭我的亲身体会和所见所闻,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完全可以做到。
要讲清这一点,首先得明白一个物理公式:F=m・a,而 a=s/t²(加速度等于位移距离除以时间的平方)。我们的祖先虽然不懂牛顿这个定律,却用智慧创造出了完全符合现代物理的训练方法,这就是中国传统武术。
从这个公式能看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移距离越大、所用时间越短,产生的力量就越大。现代搏击往往依靠肌肉伸缩产生的力量和直线进攻带来的最短距离、最快速度取胜。
我们来对比一下两种训练方式的不同效果。现代搏击依赖肌肉力量,所以拼命用器械练肌肉,利用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原理,展现出力量大、速度快的特点,以暴风雨般的打击取胜。
但传统武术走的是另一条道路。
从力的角度来说,传统武术不强调肌肉力量,因为那样容易在获得蛮力的同时,失去灵活敏捷和周身协调。
它强调整体力,以身催拳,一动无不动,力从腿发,由根节至中节,再至梢节。这其实是练习身体力量的协调,让全身力量合成一个整体,也就是所谓的 “外三合”。
一掌出去,相当于人的整个身体撞出去,这样的力量,哪里是肌肉伸缩的力量能比得上的?
靠肌肉把拳头打出去,往往只利用了身体某几个部分的力,涉及的质量小;而传统武术的力,除了肌肉的伸缩力,还加上了整个身体的撞击力。也就是说,在 F=ma 这个公式里,传统武术的 “m” 要大得多,力量自然也就大得多。
这种力,被称为专属武术的 “灵劲”,就是随意一动,就能把全身的力用到一个点上。这并不神奇,用正确的方法坚持训练,大多数人都能做到,不过通常需要在师父的指点下进行,不是看个视频自己练几下就行的。
灵劲上身,功夫就算入了门,以后练什么都好办了。李小龙的寸劲打人,还需要一寸的距离,而灵劲上身的人打人,只需一抖,可能只是一厘米的位移,就相当于全身的力向你猛撞过来。再加上力的方向还有一种向上的力,把人打出丈远,一点也不稀奇。这就好比没练过的人先蹲在地上,然后猛地向上向前一冲,把人撞倒,只是武术人经过长期练习,不需要这么大的动作和这么长的距离,就能达到这么大的力量和速度。
这是决定力量的三要素之一 —— 质量。
第二个要素是位移距离。如果你的手臂长 1.2 米,让你打刚好 1.2 米远的东西,你能使出多大的力?答案是几乎为 0。因为你的手没那么长,无法让物体产生哪怕一丁点位移,根据 F=ma(a=s/t²),加速度为零,质量再大、力量再大,最后力的作用也为零。
现代搏击以拳打人,1.2 米臂长的话,最佳打击距离在 1 米到 1.1 米左右,也就是武术人说的 “以梢节打人”,能让物体产生的位移约 10 厘米。
而传统武术讲究 “打人如亲嘴,闯进中门再打人”,意思是两个人站得很近了再动手。我的手臂长 1.2 米,靠你很近时打你一掌,如果你是透明的,这一掌的长度能打到你的身后,也就是掌能把你打穿还有余,手在你身后面几十厘米的地方才停住。这就是所谓的 “内力”,往往能造成可怕的内伤,其实就是让加速度的位移距离增加到了几十厘米。如果你理解力的公式,就会知道这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第三个要素是使物体产生位移的时间,它与时间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如果你一次打击需要 1 秒钟完成,而我只需要 0.1 秒,你的加速度是除以 1,我的加速度是除以 0.01,也就是乘以 100!打个比方,你用 1 秒打出 200 斤的一拳,我用 0.1 秒打出 100 斤的一拳,我打击产生的力的作用是你的 50 倍!
练出整体力,让周身一体,拳拳如身体撞人,增加了打击力的质量;近身打人,增加了位移距离;极快地出击,减少了打击时间。这样,在力量相等的前提下,就能成倍、成十倍甚至成百倍地增加打击力的作用,这就是传统武术力量的奥秘。
但这还不是全部。传统武术的训练还大量运用杠杆原理来放大自己的力量,这一点大家容易理解;还有利用惯性定理,也就是 “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你以千斤之力向我冲来,我在你下面塞一只脚让你下身停止运动,上面再给你加四两力,让你的上身在下身停止运动的情况下以一千斤零四两的力往前冲,后果可想而知。
另外还有一点是弧线运动,大家可能不太理解。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可传统武术偏偏不走直线,要走弧线,难道是耍花架子、好看不中用吗?
为什么太极要划圆、走缠丝,讲究束展拧裹,把身子拧得像麻花一样?其实这涉及甩劲与推力的问题。玩过实心球的人都知道,拿一个篮球,用最大的力往前直推,和抡圆了往前方一抛,后者扔得更远。一个人的推球距离只有甩球距离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这并不是力量大了十倍,而是力的作用效果相差这么远。
再说说速度。你觉得两点之间距离最短就最快?但同样的距离,或者我的距离比你远一点,可我的速度比你快,我也能比你先到,所以距离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其实,弧线的速度比直线快,因为它是甩出去的,而直线是推出去的。
传统武术最讲究的不是手臂的力量,而是腰胯的力量。“腰一动,人就摔出去”,这并非夸张。你想象一下,一个人站在那里,把手臂伸直转一圈,从头上看下去,是不是构成一个以身体为圆心、以手为半径的圆?就像踩自行车,中间转动一点点,边上就走了半个圆。以手而言,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根节带动梢节,腰动一个极小的角度,手就走了很远。
所以师父常说,不要只动手,要以腰带动…… 我们不懂,还以为是师父古板,却不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有师父指导的人几年就能练出灵劲上身,没师父的或者自以为聪明不听师父话的,练了几年也只会招式,和广播体操差不多。
还有一点是打击的位置。传统武术都打击要害,力求一击毙命。你力量大一拳只打中我手臂,我力量小一拳打你裆下,效果截然不同。
以上就是我想到的力量放大的要点,关键词有:加速度、杠杆、惯性、甩劲、打击位置。也许这些并没有绝对增加力量,但却成倍、成十倍甚至成百倍地增加了力的作用和打击效果。何况,传统武术也有许多增加肌肉力量的办法,两者相加,效果可想而知。
当然,还有更多奥秘。
前面讲到外三合,是强调整体力量的协调,让全身力量集中到一点,不在传递过程中内耗减小。而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看似玄妙,其实讲的是反应速度,心念一动,手就打出去,如同条件反射。
首先是眼疾,看到你肩微仰,就知道你要起腿,我立即进步拦挡在你刚起一半的腿上,一拳打在你裆下,可能不需要一秒钟。这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并不神秘,就是成千上万次、成年累月的重复练习。就像心意拳的龙形大劈,有位师父说他以前每天练 500 次,练了 50 年,后来年纪大了才减少一些,你算算他一共劈了多少次?
练习时想象敌人有某个前期细微动作,马上就用这一招应对,真和人对峙时,看到对方有这样的细微征兆,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打人两不知”,打得敌人不知道怎么被打的,这很好理解,因为你太快了。为什么是 “两不知”?连自己都不知道?
是的,因为已经练得如同条件反射,看到这个动作就是一下,没有经过大脑,是身体的自然反应,是身体在打人,自己大脑的反应速度都跟不上,打完了才回想,有时甚至想不起来自己是怎么打的,这就是 “无意是真境”。
以上这些也可以归于放大自己的力量。
现在来讲讲怎样缩小对方的力量,很简单,就是截、借和使之失重。
什么是截?
就是让对方的打击不能有效完成。直来直往的打击往往需要较长距离加速,动作也比较明显,针对这一点长期训练就能做到截击。你肩才一动,我不退反进,你的腿还没蹬出去,我就挤得你没地方伸腿,你还能有多大力量作用在我身上?你手臂刚想抬,我就挤进来了,你的手紧紧贴在自己身上,没有拉开的空间,还能打我吗?这就是截,截心截意,看出你的意图就截断,让你无法完成动作,自然就打不到人了。
所以跟传统武术高手比试,许多有力气的小伙子都觉得难受,有力使不出,好像手脚被捆在自己身上一样,这并非夸张,就是这个 “截” 字诀的作用。
至于借力打力,大家从道理上应该都能明白,我就不多说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使之失重,武术人叫 “拔根”。不管你是踢腿还是打拳,都得站稳了才能使出劲,如果我让你失重,你纵有千斤力也没用。
现代搏击往往直来直去,打击多是前后方向,而传统武术讲究六合,前后、左右、上下都打,一个力往往是几个力的累加。比如传统武术人对峙时,往往将身蹲低,样子看似好笑,于是有些人把架子改成站直了打,觉得这样更高、移动更快,却把立体打击变成了平面打击,失去了其中的内涵还不自知,实在可笑可叹。
你出一个直拳,从后往前,传统武术却先拧身蹲身,看似也是直拳,却带着从左至右的甩劲和从下至上的掀劲,劲往上走让你失重,劲往右走让你站立不稳,再加上往前的推劲和周身一体放大许多倍的整体灵劲,把你打出丈许远,有什么不可能呢?
讲了这么多,也许有人还是不服,会问既然传统武术这么厉害,为什么表现得比现代搏击差呢?
这有很多原因。
关键一点是枪炮的发展,让传统武术的实战作用减小,所以少有人下苦功练习了。有些门派思想保守,不想把真功夫传出去,而且一些功夫杀伤力太强,确实不能乱传。还有一些有真功夫的老拳师,不愿显露,在他们看来没什么好炫耀的。
再就是规则问题。
传统武术的规则是胜者为王,活下来的就是胜者,打击的都是咽喉、裆部、两肋、心窝、后脑等要害,踢腿不超过膝盖以上(七寸腿)。可现代搏击这些地方都不能打,踢腿只能踢膝盖以上,规定和传统武术练习的正好相反,还怎么打?
还有许多人不想下苦功,却寄希望于某种领悟,以为武功可以像做操一样轻松练习,在理论上想想就能练好,这可能吗?
没有艰苦的训练,没有师父的正确指导,上面讲的这些都是空中楼阁,想得到却做不到,毫无意义。古代的顿悟说,是人家苦练几十年后,在量的积累基础上明白道理,从而产生质的飞跃。
你什么都不做,却梦想不经过艰苦训练就成就武功,只会出现欺世盗名的假高手。现在自身功夫不行,理论却一套套的人还少吗?
这就是中国武术的现状:
有功夫的不想显露,没功夫的到处行骗,大家都在理论上争执不休,做着轻松练成武功的梦,实在悲哀。
百讲不如一练,最后一句:功夫是练出来的,谨记,共勉之。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拳艺精进!!!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603516977@qq.com。

武术传承人 入驻统计
截止到:2025-07-24 02:52
已入驻名师:68人
已入驻传承人:14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