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东安武术:千年传承里的“德”与“武”
发布时间:2025-07-17
来源:东安团县委 浏览次数:367
当拳脚与呼吸共振,当招式与文化相融,东安武术在千年时光里,早已不只是一套套拳法,更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精神传承。这个夏天,湖南信息学院湘韵拾光暑期“三下乡”团队走进东安,对话武术传承人,揭开这项“南拳代表”背后的故事。
一、习武先修德,德在武之先
德永远在第一位
东安武术已有1800年历史,能传承至今,核心就在‘德’字。”传承人一句话,点出了这项非遗最独特的灵魂。
不同于单纯追求招式凌厉,东安武术从一开始就立下规矩:学武先学德,以武修德。这份“德”并非抽象的概念,早已融入当地的日常——公交站台的标语、路边的文化标识,处处可见武术与“德”的结合。正如传承人所说:“德永远在第一位,练拳先练心,心正了,拳才会有力量。”
二、从南北交融到遍地开花
一招一式皆有故事
“八卦莲花掌、文家拳、咏春派、梁家拳……”东安武术的招式与流派,藏着一部融合与创新的历史。
1800年来,东安武术不断吸收南派北派的精华,又在各乡镇落地生根,形成了“一乡一拳”的特色。“水岭习文家拳,芦洪市有咏春派,鹿马桥传梁家拳”,传承人笑着说,这些拳种都是一代代武者在实践中琢磨出的智慧,既有北方拳的刚劲,又有南方拳的灵巧,最终成就了独树一帜的东安拳。
三、从娃娃抓起,让武术进校园
“本土知道的人多,但放眼全国,还是小众。”谈及传承,传承人坦言挑战存在,但更多的是信心。
过去,武术是保家卫国的技能;如今,它成了文化传承的载体。如何让东安武术走得更远?“从娃娃抓起”是关键。
目前,东安正推动“武术进校园”,从幼儿园到高中形成梯队,让孩子们在习武中感受文化。更令人欣喜的是,国家政策也为武术生开辟了道路——单招上大学、文化成绩要求放宽,越来越多年轻人有机会以武为媒,走进更高学府。
四、不止强身,更是修心与担当
习武的意义
“学武术,到底能收获什么?”
传承人沉思片刻,说:“首先是家国情怀。”他认为,习武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匡扶正义”——遇到不公敢于挺身而出,这份担当正是武术人的底色。其次是品格:“部队的作风、坚韧的精神,练拳的过程就是磨练心性的过程。”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行业,这份从武术中习得的精神,都会让人受益终身。
离开时,武馆里的呼喝声仍在回荡。1800年的东安武术,不只是拳脚的艺术,更是中国人“德为先、武为魂”的生动写照。或许正如传承人所说,它的传承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更多人愿意走进它、了解它,让这份精神,在时光里继续流淌。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9955260606 13965271177。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603516977@qq.com。